在《隋唐演义》中,被称为“靠山王”的杨林,其历史原型就是隋朝的权臣杨素。提到杨素,许多人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往往是“破镜重圆”的典故,但真正的历史对他的评价却颇为复杂。他既是隋朝开国的重要功臣,也是一个被认为权术阴险、心机深沉的人物。后世常常把他与奸佞权臣相提并论,甚至有人说他是“掘墓人”,间接导致了大隋的灭亡与天下大乱。但如果从他的一生来考量,他其实是关陇集团的精英代表,既能文又能武,军事与政治皆有建树,一生征战未尝败绩,是少有的全才。只是命运与政治的交织,最终让他在历史的评价中蒙上了一层阴影。
杨素字处道,出生于弘农郡华阴(今陕西华阴)。他早年在北周效力,官至大都督,并与未来的隋文帝杨坚交好。隋朝建立后,杨素逐渐升迁,担任御史大夫。公元588年,他与杨广一同出征灭南陈,战功赫赫,被封为越国公。从此,他坚定支持杨广的储位之争,助其登基称帝。杨广即位后,杨素先是平定汉王杨谅的叛乱,随后担任尚书令。大业二年(606年),他病逝,享年六十三岁,获赠光禄大夫、太尉,算是得以善终。然而,他一生奢靡好享乐,依旧保留着门阀子弟的骄矜气质。后来因为儿子杨玄感起兵反隋失败,杨家族人几乎被满门抄斩,这也让杨素的声誉更加雪上加霜。很多人认为,他的骂名实际上很大一部分是替隋炀帝背锅。
展开剩余63%倘若杨玄感未曾造反,或许杨素的身后名声不至于如此不堪。也有人认为,他之所以被后世贬斥,是因为曾帮助杨坚篡夺北周政权。事实上,当年参与此事的几位重臣,如高颎、李德林、虞庆则等人,几乎都没有好下场。需要强调的是,杨坚与杨素虽然同姓,却并无血缘关系。年轻时的杨素颇受周武帝赏识,曾被寄予厚望。史载他回应时慷慨陈词:“臣无心图富贵,奈何富贵来逼臣。”这句话既显出他的气度,也流露出某种无奈。他的妻子郑氏同样颇有性格。一次夫妇争吵,杨素脱口而出“若我为帝,必不立你为后”,郑氏立刻告发,致使他一度被罢官,可见二人之间的关系波折不断。
作为人物,杨素的才干毋庸置疑。他在文学方面文章典雅,辞采俱佳;在军事方面更是战无不胜,南征荆襄,北御突厥。有人称他“唯大英雄能本色,是真名士自风流”,并非溢美之辞。然而,他的残酷一面也让人诟病。例如在攻打虎牢关时,他命令先派数百士兵强攻,凡后退者立斩无赦;随后再派大队前赴,仍用同样的残酷手段。最终全军在“退者死”的威胁下拼死进攻,才攻下险关。此战固然告捷,但他视士卒性命如草芥的做法,饱受批评。
另一方面,杨素为人阴险狡诈,对上极尽逢迎。为了荣华富贵,他积极帮助杨广夺取太子之位,因此在朝中名望甚低,许多正直的大臣如高颎、贺若弼都轻视他的人品。后世多认为他属于“有能力的奸臣”,既能安邦定国,又暗藏心机权术。幸好他死得较早,否则以杨广的猜忌个性,他极有可能难逃被清算的下场。
综上所述,杨素是一个极具矛盾性的人物。他既是隋朝开国的重要支柱,也是助推其走向衰亡的幕后推手。他的功业和阴影并存,正如历史上许多风云人物一般,成就与骂名同在。他的故事提醒我们:历史人物不能简单用忠奸来概括,真正的评价,往往隐藏在复杂的时代洪流之中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天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